近年来,南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提升工作,以打造宜居宜业的粤北门户城市为目标,加大了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宜居水平等工作力度。城乡规划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旧”改造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扎实进行,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扩容提质”卓有成效,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群众居住舒适感不断增强,被列为省新型城镇化“2511”综合试点县。
让家园更美丽,让城市更舒适,这是许多地方提出的口号,也是广大市民的向往。作为南雄市民是幸运的,因为这口号正变为事实。时下正值寒冬时节,但记者来到南雄,看到的却是一幅美丽城区的“芳容图”:
争奇斗艳的茶花、娇妍欲滴的紫荆花,盛放于一江两岸,芳香四溢,美不胜收。一江两岸景观风貌提升、北城区扩容、老城区提质、污水管网改造、城市道路黑底化、城市亮化绿化……以上这些,用南雄市副市长吴良彬的话来说,是属于“好看”的。
那我们再来“秒拍”一些“好用”的:三影塔广场、东方(大润发)广场、时代广场、雄州公园等九大公园广场,分布于城区,成为市民休闲、购物、娱乐的理想去处。
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科普宣传、健身锻炼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位城市森林公园——雄州公园,成为韶关各县(市)中唯一一个具有音乐喷泉的全民休闲公园。
实验中学、南雄二中、南雄二小等“教育民生工程”圆满收官,解决了城区学位紧张等问题。
升级改造了灯光球场、雄州体育馆,重建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体场所。
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了“亮化”,市民行路安全又方便。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南雄城区美丽“芳容”的一个缩影。
这一切,皆是该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城镇提升取得的实效。
“将南雄打造成粤北门户城市,这是南雄提出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推进城镇提升工作,这个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可以这么说,目前南雄城镇提升工作,好用的项目基本上完成了;好看的项目,正在快马加鞭进行中……”吴良彬对记者说。
那么,南雄是如何由“丑小鸭”蜕变为美丽的“白天鹅”呢?让我们来领略他们的“美颜术”吧——
精雕细刻“扩容提质”
南雄是一座典型的粤北山区城市。
几年前的南雄城区,可以用“小、土、差”三字概括。
“小”,是指其城区面积小,常住人口少。
“土”,是指其城市建筑品位低,没有特色亮点,缺乏时代元素,戏称“农民城”。
“差”,是指其街道狭窄,环境卫生差、绿化差、亮度差、美感差。
就此而言,南雄就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不点儿”城市。
如何让这座城市变“靓“起来,让市民居住得更舒适?
近年来,南雄的决策者们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几经论证,该市提出要深入推进生态城乡战略的实施,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振兴发展,加快建设粤北门户城市。
从2016年开始,该市实施城镇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总体规划的思路是:打苏区牌、走生态路,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建设粤北门户城市,实现科学转变、跨越发展。围绕将南雄打造成生态之城、宜居之城、人文之城,精心谋划了135个中心城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6.7亿元。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区品质活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围绕道路交通、服务功能、市政设施、景观风貌、智慧城市等方面推进工程项目。
“在城镇提升项目推进过程中,南雄坚持以规划引领、问题导向、项目抓手为原则,按照补短板、重实用、有亮点、显特色的行动思路,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振兴发展,加快建设幸福、宜居的粤北门户城市。”吴良彬介绍。
南雄市住建局局长刘先辉告诉记者,南雄实施城镇三年提升计划,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着力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彰显特色,提升功能。该市城镇提升的规划建设注重文教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布局,这是粤北山区县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型城镇化下群众的热切期盼。“南雄财力有限,不可能大手笔将城区打扮成贵气十足的大家闺秀,但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其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小家碧玉。”他说。
南雄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管理局局长张学文对此颇有同感。他认为,南雄以前的城市建设,多在“美化”与“亮化”上做文章,比较大众化,而现在更注重舒适度和安全感,如以前的绿化带完全与人隔开,实则成为“隔离带”,而现在的绿化带是人可以穿行其中,实现人与花草树木的融合互动。
目前,该市城镇提升三年行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了可喜成就。仅在去年,就实施项目57个。目前,北城大道、崇贤大道已建成通车,雄州中学、中山街等“三旧”改造项目和市区主要道路“黑底化”工程基本完成,“一江两岸”景观风貌提升工程接近尾声,省级恐龙地质公园建成开园,市区清扫保洁及18个镇(街道)生活垃圾转运处理实现市场化。顺利通过省文明城市复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实施三年规划项目102个,总投资83.6亿元。雄信高速公路进入专项评估报告编制阶段,S342线改造扩建和第一批9条旅游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80公里。电网建设完成投资2.9亿元,百顺、澜河、帽子峰三镇农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投入5.8亿元完善农林水利设施。农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应用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实现城乡4G网络全覆盖。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珠玑绿道建成启用,实施镇村“五小”惠民项目55个,68个省定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完成“四个10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梅关·乌迳古驿道从广东南雄到江西大余、信丰不仅是一条跨省对接“一带一路”历史文化传承的线路,更是一条全域旅游的精品线路,一条乡村振兴、以道兴村的主轴线,去年梅关古驿道保护利用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省长工程。近日,南亩镇鱼鲜村、百顺镇黄屋城村、油山镇上朔村3个村又拟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66.9%,帽子峰镇被认定为省森林小镇;有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获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07公里;完成禽畜养殖“三区”划定;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工程有序推进。
在这些提升建设工程项目中,总投资达1.4亿元的多功能文化景观廊桥项目值得书写一笔。该项目于去年9月6日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后,在该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周内办结了各类手续,注册成立了南雄项目公司——南雄南方廊桥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据了解,文化景观廊桥将建成双向四车道,桥长约140米,桥宽71米,廊桥两头规划设计休闲广场,各设置一个桥下停车场,配套停车位约40个。廊桥廊房部分主体为两层,局部为三层,总建筑面积14670多平方米,工程预计今冬明春完成。
“廊桥项目建设是南雄城镇提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亮点工程。该项目的建成对于南雄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风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南雄市委书记王碧安说。
南雄城镇提升工程的大力推进,使得古老雄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管水平在提高
建设容易管理难。这是城市“通病”。那么,南雄城市管理是否也染上了这一“通病”呢?
“2018年,南雄市市容卫生管理所被评为韶关唯一一个广东省环卫工作先进集体,环卫保洁员陈连英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环卫工人;市城管局也在2018年获得多项市级表彰。”南雄市城管局局长刘景通向记者介绍道。
显然,南雄的城市管理工作并没有患上管理难“通病”。然而,他们是如何攻克城市管理难这一“通病”的呢?
一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坚强过硬的执法队伍。南雄市城管局针对队伍建设的问题,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为城市管理工作锻造坚强过硬的执法队伍。首先是思想建设。该市城管局通过集中培训、阅读学习以及谈心谈话等方式,要求每个城管队员都要具备廉政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其次是增强业务素质。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将城市管理相关条例印发至执法人员手中,采取不定期的业务知识抽查等方式对执法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会纳入年底绩效评价,以此来要求城管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二是创新环卫机制,规范市容市貌。从去年开始,该市城区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垃圾填埋场运营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化。目前,城区主次干道保洁常年保持高质量常态化,公厕、垃圾箱等环卫基础设施管理规范到位。
搞好环卫综合整治,提高城区环境卫生水平,该市城管局采取的做法是: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宣传监督;接受群众监督;深化运营维护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
三是实施管理区域网格化。将城区细分为7个网格,整合城管系统全体人员,按照网格划分,实行责任到岗、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城市管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执法环境。为转变因极少数负面新闻案例带来的偏见,该市城管局积极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引导新格局。此外,对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及时总结推广,对事关群众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城管形象的工作密切关注,搞好正面引导,弘扬城市管理正能量。
文明素养在提升
南雄城市在变靓,家园在变美,市民的文明素质也不断提升。
记者行走南雄城区,欣喜地看到,车让行人、行人等红绿灯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交通秩序井然。城市常见的人车争道、小商小贩占道经营现象在这里大幅减少。
记者还看到,对于街道上偶然出现的一点垃圾,行人见后也会自觉弯腰拾起放进垃圾箱里。是日,记者就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妈妈,在教育示范她5岁的孩子主动捡起路上的垃圾放入垃圾箱里去。
见微知著,“文明习惯”深入人心,成为雄州市民的自觉行为。
“说句不怕丢丑的话,以前街道上种植的花草,公园摆上的花盆,时常会被人拿走。现在,满大街的花草花盆再也不会被人顺手牵羊拿走了,说明大家的社会公德心好转了,文明素质提升了。”张学文说。
吴良彬则从更高的角度来理解市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他告诉记者,现在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对于城市建设与管理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不少市民都养成了“随手拍”的习惯,将城市建设与管理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现场拍照后发到政府工作群里。
“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我的手机每天都会收到好几个群众上传的图片,相关职能部门会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和整改,这也使得职能部门不敢怠慢,从而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更快捷更到位。”吴良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