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来临升温多雨
野蘑菇等野生植物生产茂盛
为预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
南雄市食药安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温馨提示:
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
一、毒蘑菇分布与生长时期
我市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森林、路边等,蘑菇种类繁多。每年春夏两季是各种野生有毒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我市部分地区的民众有在该季节进行自行采摘野生蘑菇食用和泡制药酒的习俗。因此历年来我市因误采、误食有毒植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且断肠草(大茶药)、毒蘑菇等有毒植物的致死率极高。
二、中毒的症状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中毒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严重可致死。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三、中毒的预防
(一)不采摘: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踏春郊游期间,不管是山上还是路边草丛中的野生蘑菇,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
(二)不购买: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个人采摘售卖或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三)不食用:要避免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关键在于不食用来历不明野生蘑菇,别贪一口鲜而不顾生命安全。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学校食堂、集体食堂等禁止加工食用野生蘑菇,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
四、食物中毒后应急处置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要立即到附近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诊断治疗。如在外就餐发生食物中毒,可拨打12345市民热线投诉举报,并保存好消费票据、就诊记录、体检报告等相关证据,以便执法部门调查取证。
五、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是白毒伞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大量生长于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广东地区常见的野生毒蘑菇
有哪些类型?长什么样?
一起来看看
常见的识别毒蘑菇的误区有五个:
误区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白毒伞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却是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杀手。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误区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误区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毒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
误区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误区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被人们误会,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最后提醒大家
不想误食蘑菇中毒
唯一办法就是:
千万不要采摘野外的蘑菇!
千万不要买卖野外的蘑菇!
千万不要食用野外的蘑菇!